一切有求枉用功,想念真成著色空。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妄念

唐·皎然

一切有求枉用功,

想念真成著色空。

但将心事付沙鸟,

任逐芦花间有无。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等人有交往,诗名颇盛,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佛家禅理,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中的佼佼者。

译文

所有带着欲望的祈求都是徒劳无功的,

心中的思念最终只会化作虚无缥缈的幻影。

不如将心中的烦恼和愿望托付给沙洲上的鸟儿,

让它们随着芦花的飘摇而自由来去,有无随缘。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欲望徒劳的深刻洞察,首句“一切有求枉用功”直接点出主题,指出任何带有功利目的的祈求都是枉费心机,次句“想念真成著色空”进一步说明,心中的思念和欲望,最终只会像画中的色彩一样,虽然鲜艳却终归是空幻,后两句则通过“将心事付沙鸟”和“任逐芦花间有无”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禅理和人生智慧,诗人通过对比“有求”与“枉用功”、“想念”与“著色空”,揭示了欲望与徒劳、思念与虚幻之间的内在联系,诗人以沙鸟和芦花为喻,表达了自己超脱物欲、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展现了其深厚的禅学修养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其诗歌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修行过程中,对人生无常和欲望徒劳的深刻感悟而创作的,在唐代,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皎然也不例外,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禅理的深刻理解和体悟,同时也向世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引领作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