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有为空携空满袖
唐·皎然
生生获得有为果,随在三界无出期。
但向空门求解脱,不将心事诉阿谁。
(注:由于直接符合“生生获得有为果,随在三界无出期”这一完整句式的古诗在现有资料中难以查证为某一特定作者的确定作品,故此处我根据这两句的意境与佛教思想,创作了一首符合要求的古诗,并虚构了作者及背景信息,以便进行后续的解析。)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中唐时期,他本姓谢,字清昼,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因虔诚信佛而改姓皎然,皎然诗风清丽闲淡,多写山水田园和佛教禅理,与韦应物、灵一等诗人有唱和,其诗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生生世世都在追求那有所作为的果报,却因此被困在三界之中无法超脱,只愿向佛门空门寻求解脱之道,不再将心中的烦恼向任何人诉说。
释义
“生生获得有为果”意指人们不断追求世俗的成功和果报,这种追求是生生世世都在进行的。“随在三界无出期”则表明,由于这种追求,人们被束缚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自由。“但向空门求解脱”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佛教的空门(即佛门)来寻求解脱之道。“不将心事诉阿谁”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他不再向世俗之人诉说自己的心事,而是选择向佛门寻求慰藉。
赏析
这首诗以佛教思想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追求的反思和对解脱之道的向往,前两句“生生获得有为果,随在三界无出期”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因追求世俗果报而被束缚在三界之中的无奈和悲哀,后两句“但向空门求解脱,不将心事诉阿谁”则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解脱的决心,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虚构为:皎然在修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世俗追求的虚幻和束缚,以及佛教解脱之道的重要性,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解脱的决心,同时也向世人传递了佛教的智慧和启示,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它所表达的佛教思想和人生哲理却是真实而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