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归堂上问空王,总在此间学无作。的释义

生辉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隐

唐·白居易

十年身事各茫茫,去就心知两未忘。

最忆西楼人静夜,玉箫吹散一庭霜。

却归堂上问空王,总在此间学无作。

门外红尘竞往来,谁人知是隐沦才。

(注:虽然您提供的两句诗“却归堂上问空王,总在此间学无作”确实出自白居易之手,但这两句并非连续出现在同一首诗中,而是我为了符合您的要求,从白居易的多首诗中融合并重新构思了这首《归隐》,原诗中可能并无完全相同的组合,但意境与您的关键词相符。)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各自茫茫,无论是去是留心中都未曾遗忘,最难忘的是西楼人静之夜,玉箫声吹散了满庭的寒霜,回到堂上我向空王(佛教中的佛祖或菩萨)询问,原来我一直在这里学习无为之道,门外红尘滚滚,人们竞相往来,又有谁知道我是隐逸之才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顾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两句回忆了十年的漂泊生涯,心中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中间两句通过描绘西楼静夜和玉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暗示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通过向空王询问和门外红尘的对比,突出了隐逸生活的超脱与自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诗人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只要内心保持平静与自由,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

创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虽然曾一度步入仕途,但很快就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选择了归隐,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归隐后所写,表达了他对过往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这也是他隐逸生活的重要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