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空性解脱
朝代:宋
作者:释宗杲
欲得心神真解脱,一切名相本来无。
万象丛中得自在,不向人间争宠辱。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63年),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人,他生于江苏无锡,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深研佛法,广传佛教,对禅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释宗杲的禅法思想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解脱与自在。
译文
想要得到心灵的真正解脱,就要明白世间的一切名相(概念、形象)本来就是虚无的,在纷繁复杂的万物中,能够保持内心的自在与宁静,不与人世间争名夺利、荣辱得失。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禅宗对于心灵解脱的深刻见解,诗人认为,要获得真正的内心解脱,就必须认识到世间一切名相(包括物质、概念、形象等)都是虚幻不实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只有超越了这些名相的束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万物中保持内心的自在与宁静,不被外界的荣辱得失所干扰。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禅宗关于心灵解脱的深刻哲理,首句“欲得心神真解脱”直接点明了主题,即追求心灵的解脱,次句“一切名相本来无”则揭示了解脱的关键,即认识到世间一切名相的虚幻性,后两句“万象丛中得自在,不向人间争宠辱”则进一步阐述了解脱后的境界,即在纷繁复杂的万物中保持内心的自在与宁静,不与人世间争名夺利、荣辱得失,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宗杲的禅宗修行和弘法活动有关,作为一位禅宗高僧,释宗杲在修行和弘法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心灵解脱的重要性,他通过这首诗,向世人传达了禅宗关于心灵解脱的深刻哲理,希望人们能够超越名相的束缚,获得内心的自在与宁静,这首诗也反映了释宗杲对于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禅宗关于心灵解脱的深刻哲理,还展现了释宗杲作为禅宗高僧的修行境界和弘法精神,它对于人们认识自我、超越名相、追求内心解脱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