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虚。全诗是什么?

小编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空幻吟

唐·慧能

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虚。

万象丛中得自在,不向人间争宠辱。

作者简介

慧能(638年-713年),唐代高僧,禅宗六祖,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者,慧能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自幼家境贫寒,以伐薪为生,后因听闻《金刚经》而悟道,投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成为禅宗六祖,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佛性人人皆有,不必外求,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

译文

菩提、般若这些佛教名相都是虚假的,涅槃、真如这些境界也同样是虚幻的,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中,我得以自在逍遥,不与人世间的荣辱得失相争。

释义

“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虚”表达了慧能对佛教名相和境界的超越性认识,认为这些名相和境界都是人为设定的,是虚幻不实的,他强调,真正的佛法不在于追求这些名相和境界,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和自在。

“万象丛中得自在,不向人间争宠辱”则进一步阐述了慧能的禅宗思想,他认为,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中,只要内心保持清净和自在,就能超越一切烦恼和束缚,不被外界的荣辱得失所影响。

赏析

这首诗是慧能禅宗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教名相和境界的超越性认识,以及对内心自在和清净的追求,诗中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和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慧能强调佛性人人皆有,不必外求,这与传统佛教的修行方式有所不同,他主张通过内心的觉悟和自在来达到成佛的目的,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和革命性,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思想的生动体现。

创作背景

慧能生活在唐代初期,这是一个佛教繁荣发展的时期,当时的佛教界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如名相繁琐、修行方式僵化等,慧能深感这些问题对佛教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他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觉悟和自在,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慧能对佛教名相和境界的超越性认识,以及对禅宗思想的坚定信仰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