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12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末法叹

唐·慧能

嗟末法兮恶时世,

众生福薄难调制。

迷途漫漫何时醒,

慧灯黯淡照无地。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慧能禅师以《六祖法宝坛经》闻名,但并无直接记录此诗。)

作者简介

慧能(约638年-713年),唐代高僧,禅宗六祖,中国佛教禅宗的实际创立者,慧能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得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六祖法宝坛经》中,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译文

哀叹这末法时代啊,真是恶劣的时世,

众生福报浅薄,难以教化引导。

迷失的道路如此漫长,不知何时才能觉醒,

智慧的灯火黯淡无光,无处照亮前行的路。

释义

嗟末法兮恶时世:末法时代,佛教中指佛法衰微、信仰不纯的时期,诗人对此表示哀叹,认为这是一个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恶劣时代。

众生福薄难调制:众生因前世修行不足,福报浅薄,难以通过教化而改善其心性。

迷途漫漫何时醒:比喻众生在迷途中徘徊,不知何时能觉悟。

慧灯黯淡照无地:智慧的灯火因众生缺乏信仰和悟性而黯淡无光,无法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赏析

此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末法时代的众生相,表达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忧虑和对众生难以教化的无奈,诗中“嗟末法兮恶时世”直接点题,奠定了全诗哀婉的基调。“众生福薄难调制”一句,既揭示了众生因前世因果导致的福报浅薄,也暗示了教化工作的艰巨性,后两句“迷途漫漫何时醒,慧灯黯淡照无地”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和忧虑,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生动描绘了众生在迷途中徘徊、智慧之光黯淡无光的景象。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创作,但我们可以设想,在慧能禅师所处的唐代,佛教虽然盛行,但社会风气日益败坏,人心不古,信仰不纯,慧能作为禅宗六祖,深感教化众生之难,对末法时代的忧虑和对众生福薄的无奈,可能正是他创作此诗的灵感来源,通过此诗,慧能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纯正的渴望和对众生觉悟的期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