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空门体同
唐·皎然
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等人交往密切,诗名颇盛,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佛理禅意,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二十种空门原本就无所执着,如来的一性本体原本就相同,站在千峰顶上没有任何拘束,置身于万象丛中也能得到自由,不向人间争抢宠辱,只将心事寄托给沙鸥,不知何时归去青山之外,月光洒满松林,小径自是一片幽静。
释义
二十空门:佛教中常用来指代各种法门或教义,这里泛指佛教的种种理论和修行方法。
元不著:原本就没有执着或挂碍。
一性如来:指如来的本性或本体,佛教认为众生与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万象丛中得自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也能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赏析
这首诗是皎然表达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修行感悟的佳作,首联“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佛教中“空”与“同”的思想,即各种法门本质上没有区别,众生与佛在本性上也是相同的,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自己在自然中的无拘无束和心境的自由,进一步阐释了这种思想,尾联则以归隐青山、月满松风的幽静景象作结,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皎然的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表达了佛教的哲理思想,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自由,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心境与佛教教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的深邃和博大。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他的诗歌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修行过程中,对佛教教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所写,通过描绘自己在自然中的无拘无束和心境的自由,皎然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空”与“同”思想的领悟和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皎然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在唐代佛教盛行的背景下,这首诗无疑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和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