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2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空携空满袖

唐·皎然

空携空满袖,来入九秋中。

树色凋寒近,江声入暮多。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帆过。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唐代著名诗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僧、茶僧,也是杼山诗派的创始人,皎然的诗歌创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禅理禅趣为主要内容,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我空着手袖,满怀空寂之情,走进了深秋的时节,树木因寒气而凋零,江面上暮色沉沉,波涛声更加汹涌,孤独的云朵与归巢的鸟儿相伴,远处一艘帆船在千里江面上缓缓驶过,真实并不因执着而确立,虚妄也本就空无所有,无论是有还是无,都应当放下,才能达到真正的空而不空之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感悟,前六句以景寓情,描绘了秋日的萧瑟与孤寂;后两句则直接点出禅理,指出真实与虚妄都是空无的,应当放下执着,才能达到真正的空灵之境。

赏析

这首诗是皎然禅诗中的佳作,它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禅理相结合,既展现了秋日的萧瑟之美,又表达了深刻的禅理思想,前六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萧瑟的氛围,为后两句的禅理铺垫,后两句则直接点出禅理,指出真实与虚妄都是空无的,应当放下执着,才能达到真正的空灵之境,这种将禅理融入自然景象的手法,使得诗歌既有意境之美,又有哲理之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皎然的禅修经历有关,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对禅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处于一种空灵、超脱的心境之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禅理的阐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认识,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皎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超脱和反思,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皎然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还表达了他深刻的禅理思想和人生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