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1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寒山的《寒山子诗集》中的一首无名诗,全诗如下: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但向空门安了性,莫教人世染腥膻。

作者及朝代

作者:寒山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寒山,唐代著名隐逸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代中期,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多次投考不第,后看破红尘,隐居天台山,与国清寺僧拾得为友,好佛乐道,纵情山水,有诗三百余首传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寒山的诗风格独特,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多涉及佛教思想、人生哲理及自然景物,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不离开当下所处的境地,内心便能保持清澈宁静;若刻意去寻找这种境界,反而会明白它是无法被直接看见的,只需在佛教的空门中安定心性,不要让世俗的污浊之气沾染了自己。

释义

“不离当处常湛然”意指内心的平静与清澈是无需外求的,它就存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体会到这种宁静。“觅则知君不可见”则进一步说明,这种境界不是通过刻意寻找就能得到的,它超越了形式与表象,是内在的体验与感悟。“但向空门安了性,莫教人世染腥膻”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认为只有在佛教的空门中才能安定心性,避免被世俗的污浊所侵蚀。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寒山诗歌的典型风格,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传达了深刻的佛教思想和人生哲理,前两句以“不离当处”与“觅则知君不可见”的对比,巧妙地揭示了内心平静与外在寻找之间的矛盾,强调了内心的自我觉醒与超越,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佛教信仰对于安定心性的重要性,以及避免世俗污染的必要,整首诗意境空灵,富有禅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寒山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寒山选择了隐居山林,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他的诗歌大多反映了这种追求与感悟,以及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和对世俗污染的警惕,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寒山那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精神境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