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一地风光
唐·慧能
一地俱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万象丛中得自由,不向人间争宠辱。
作者简介
慧能(638年-713年),唐代高僧,禅宗六祖,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者,慧能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自幼家境贫寒,以伐薪为生,后因闻《金刚经》而悟道,投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佛性本有,人人皆可成佛,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
译文
在一方土地上,便已经具备了所有土地的特性与意义,它既非物质的色彩所能描绘,也非心灵的感受所能穷尽,更不是通过行为或职业所能完全体现的,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中,我得以自在无碍,不与人世间的名利宠辱相争。
释义
“一地俱足一切地”表达了禅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思想,强调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非色非心非行业”则是对佛性超越物质、心灵及世俗行为的阐述,表明佛性超越了有限的认知和经验。“万象丛中得自由”描绘了修行者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保持内心自由与宁静的状态。“不向人间争宠辱”则体现了禅宗超脱世俗名利,追求内心平和与自在的精神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慧能禅宗思想的集中体现,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禅宗关于佛性、修行及人生境界的深刻见解,诗中“一地俱足一切地”的表述,既是对禅宗“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思想的生动诠释,也体现了禅宗对宇宙万物整体性、统一性的深刻认识,而“非色非心非行业”则进一步强调了佛性的超越性,打破了物质、心灵及世俗行为的束缚,使修行者得以在万象丛中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最后两句“万象丛中得自由,不向人间争宠辱”则是对禅宗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与自在精神境界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高尚情操和人生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慧能的禅宗修行和弘法活动密切相关,慧能作为禅宗六祖,一生致力于禅宗的传播和发展,其思想主张对后世禅宗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首诗可能是慧能在传授禅宗思想、指导弟子修行时所作,旨在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向弟子们传达禅宗关于佛性、修行及人生境界的深刻见解,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禅宗真谛,实现内心的解脱与超越,这首诗也反映了慧能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与自在的人生追求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