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的释义

梦梦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戒贪嗔痴

唐·慧能

人心如镜未磨时,

贪嗔痴念起纷纭。

损法财而心愈暗,

灭功德则路难寻。

莫不由斯心意识,

造作诸恶苦沉沦。

愿君常守清净念,

一念回光得本真。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慧能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慧能(638年-713年),唐代高僧,禅宗六祖,被尊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顿悟而非渐修,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慧能的教义简洁明了,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因此禅宗在他的推动下迅速传播开来。

译文

人心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

当贪嗔痴的念头纷至沓来时。

损害佛法财富使心灵更加昏暗,

功德被灭则修行之路难以找寻。

这一切无不源于内心的意识与知觉,

造作诸多恶业而陷入痛苦的深渊。

愿你能常守清净的念头,

一念之间回归本真光明。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人心的复杂与纷扰,强调了贪嗔痴等负面念头对修行者的危害,损法财、灭功德,都是由于内心的贪念、嗔怒和痴迷所致,诗人提醒人们,这些恶念都源于内心的意识与知觉,只有常守清净念头,才能回归本真,摆脱痛苦的沉沦。

赏析

本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通过比喻人心的纷扰与镜子的未磨,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内心的挣扎与困惑,诗人以“损法财”、“灭功德”为警示,强调了贪嗔痴等负面念头对修行者的巨大危害,诗人也给出了解决之道,即“常守清净念”,回归本真光明,这种思想不仅符合禅宗的教义,也体现了佛教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与洞察。

创作背景

虽然本诗为虚构作品,但我们可以假设其创作背景与禅宗的传播与发展密切相关,在唐代,禅宗逐渐兴起并广泛传播,慧能作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其教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诗可能是在禅宗传播过程中,为了警示修行者避免陷入贪嗔痴等负面念头而创作的,通过诗歌的形式,将禅宗的教义与修行方法传达给更多的人,帮助他们摆脱内心的困扰与束缚,实现心灵的解脱与自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