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禅诗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遍周沙界不曾遗,万象丛中得自在。

作者:释宗杲(宋)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63年),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人,他生于江苏无锡,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广参名师,终成一代禅宗大师,释宗杲不仅禅学造诣深厚,而且擅长诗文,其禅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万象纷呈、森罗万象的世界中,有一颗圆满的光明之心,它不分内外,无处不在,这颗光明之心遍照整个宇宙,没有任何遗漏,使得修行者能在纷繁复杂的万象中得到自在解脱。

释义

“万象森罗影现中”描绘了宇宙间万物纷繁复杂的景象,如同森林般茂密无边,而这一切都在光明之心的映照下显现。“一颗圆光非内外”则强调了这颗光明之心的圆满无缺,它超越了内外的界限,是宇宙间最纯粹、最本质的存在。“遍周沙界不曾遗”进一步说明了这颗光明之心的广大无边,它遍照整个宇宙,没有任何遗漏。“万象丛中得自在”则表达了修行者通过体悟这颗光明之心,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万象中得到自在解脱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释宗杲禅师对禅宗修行境界的深刻描绘,他以“万象森罗”为背景,突出了宇宙间万物的纷繁复杂,而在这纷繁复杂中,却有一颗圆满的光明之心,它超越了内外的界限,是宇宙间最纯粹、最本质的存在,这种境界的体悟,需要修行者通过长期的禅修实践,逐渐去除内心的杂念和执着,才能达到,诗中的“圆光”象征着禅宗所追求的“明心见性”的境界,而“得自在”则表达了修行者通过体悟这种境界,能够超越生死轮回,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创作背景

释宗杲禅师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释宗杲禅师通过禅修实践,深刻体悟到了禅宗所追求的“明心见性”的境界,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大量的禅诗和禅语,以启迪后人,这首诗就是他在禅修过程中,对禅宗修行境界的深刻体悟和表达,通过这首诗,释宗杲禅师希望引导修行者超越生死轮回,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