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佛迹
唐·玄悟禅师
云深古寺隐仙踪,石径蜿蜒入翠峰。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禅音袅袅随风至,佛光熠熠映心空。
欲寻真谛何处是,唯有灵山一径通。
作者简介
玄悟禅师,唐代著名禅师,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中晚唐时期,他精通佛法,擅长诗词,常以禅理入诗,作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玄悟禅师一生游历四方,寻访名山大川,致力于佛法的传播与弘扬,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在云雾缭绕的深处,古老的寺庙隐藏着仙人的踪迹,石径蜿蜒曲折,通向翠绿的山峰,这不是靠表面的形式或虚假的修行所能达到的,而是如来佛祖亲自用宝杖指引的道路,禅音随风飘来,悠扬动听,佛光熠熠生辉,照亮了内心的空寂,想要寻找真理的所在,只有那通往灵山的唯一路径。
释义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真谛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是靠表面的形式或虚假的修行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内心的真诚与觉悟,如来佛祖的宝杖,象征着佛法的指引,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才能找到真正的佛迹。
赏析
这首诗以寻访佛迹为主题,通过描绘古寺、石径、禅音、佛光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神秘、庄严的氛围,诗人以“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为核心,强调了真正修行的重要性,即要摒弃表面的形式,追求内心的真诚与觉悟,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既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畏与追求,也启示人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真谛。
创作背景
据推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玄悟禅师游历四方、寻访佛迹的过程中,在唐代,佛教盛行,许多禅师都致力于佛法的传播与弘扬,玄悟禅师也不例外,他游历名山大川,探访古寺遗迹,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一过程中,对佛法真谛的深刻领悟和表达,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禅宗注重内心修行、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