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山寺
唐·皎然
云峰水色共参差,
古寺钟声远更悲。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松间野径寒烟起,
竹里禅房暮雨滋。
欲问空门何所有,
心无挂碍是菩提。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凿记录皎然写过这样一首完全匹配关键词的诗,但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以其山水田园诗和禅意诗著称,故以此身份和风格进行创作。)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禅理,风格清丽闲淡,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云峰与水色交相辉映,参差不齐,
古老的寺庙里钟声悠扬,更添几分悲凉。
香象在奔波中失去了往日的威严,
天龙静静地聆听,心中生出喜悦。
松林间的小路升起寒烟,
竹林深处的禅房被暮雨滋润。
想问这空门之中究竟有何物?
心中无牵无挂,便是菩提之境。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山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和禅意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禅理的领悟,首联写云峰水色与古寺钟声的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悲凉的氛围,颔联以“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为喻,暗示修行者在奔波劳碌中可能会失去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而天龙则能在静听中领悟禅理,心生喜悦,颈联继续描绘山寺的自然环境,松径寒烟、竹房暮雨,进一步渲染了禅意氛围,尾联则直接点出禅理,即心中无挂碍,方能达到菩提之境。
赏析
此诗以景寓情,以情入理,将自然景色与禅理巧妙结合,展现出诗人深厚的禅学修养和诗歌造诣,诗中“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一句尤为精彩,既富有象征意义,又富有哲理意味,表达了修行者在不同心态下对禅理的不同领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设想其创作背景可能与皎然的禅修经历有关,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对佛教禅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在游历山寺的过程中,他或许被山寺的宁静氛围和禅意所感染,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富有禅意的诗歌,通过描绘山寺的自然景色和禅意氛围,皎然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禅理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宁静、淡泊、无挂碍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