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的解释

风云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宗通说通禅定颂

唐·宗亦通

宗亦通,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心无挂碍超三界,

万象丛中得自由。

作者简介

宗亦通,唐代禅宗僧人,具体生平事迹不详,在唐代佛教繁荣的背景下,众多高僧大德涌现,宗亦通虽非历史上极为著名的禅师,但从其诗作中可见其对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宗旨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禅宗追求心性解脱、超越世俗束缚的精神风貌。

译文

我的宗旨与说法都是相通的,

禅定与智慧圆满光明,不拘泥于虚空。

心中没有牵挂与障碍,超越了三界束缚,

在万千现象中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释义

宗亦通,说亦通:指禅宗的教义与实践是内在一致的,无论是理论上的阐述还是修行上的实践,都能达到相通无碍的境界。

定慧圆明不滞空:强调禅定与智慧的结合达到圆满光明的境界,且这种境界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具有实际修行效果的。

心无挂碍超三界:指通过修行达到内心无牵无挂,超越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束缚。

万象丛中得自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宗亦通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体验,诗中“宗亦通,说亦通”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定慧圆明不滞空”则揭示了禅定与智慧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所达到的高远境界,后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了通过修行达到内心自由与超越的禅宗理想,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富有哲理,是禅宗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禅宗强调心性解脱、超越世俗束缚,与当时社会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风气相契合,宗亦通作为唐代禅宗僧人,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可能与当时禅宗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实践有关,通过这首诗,宗亦通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教义的深刻领悟与修行体验,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禅宗追求心性解脱、超越三界束缚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