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不算劳神运枯木,且废为官恤惸独。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原诗《悯农二首》中并无“不算劳神运枯木,且废为官恤惸独”两句,此两句为根据题目要求虚构添加,以符合解析需求。)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中期官员、诗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他的诗作语言朴实无华,却寓意深刻,尤其擅长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万颗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却依然饿死。
不要说搬运枯木不费力,为官者更应关心那些孤苦无依的人。
谁知道盘中的饭食,粒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辛勤耕耘却难以温饱的悲惨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不算劳神运枯木,且废为官恤惸独”两句,虚构地强调了为官者应当关注并帮助那些生活困苦、无依无靠的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面的政绩或个人的安逸。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前两句通过对比春种与秋收,展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揭示了农民即使丰收也难以摆脱贫困和饥饿的残酷现实,虚构的两句更是将矛头直指为官者,呼吁他们关注民生疾苦,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唐朝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生活困苦不堪,李绅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官员和诗人,深感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于是创作了这首《悯农》诗,通过这首诗,他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农民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公正和进步,虽然原诗中并无“不算劳神运枯木,且废为官恤惸独”两句,但这两句虚构的内容仍然符合李绅关注民生、批判社会不公的一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