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令终日迷如此,不治生民负天子。的释义

梦梦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莫令终日迷如此,不治生民负天子。

(注:“莫令终日迷如此,不治生民负天子”并非李绅《悯农》二首中的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此诗作为虚构的扩展,以进行解析,原《悯农》二首并无此句。)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中期官员、诗人,他生于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自幼聪颖好学,二十七岁中进士,后历任校书郎、国子助教等职,李绅的诗以反映农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著称,其《悯农》二首尤为流传广泛,深受后人赞誉。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万颗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却依然饿死。

正午时分,农民顶着烈日锄田,汗水滴落在禾苗下的泥土中。

又有谁能知道盘中餐食,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作换来的呢?

不要让农民终日劳作却仍然贫困如此,不治理好百姓的生活就辜负了天子的期望。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动与贫困生活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悲惨现实,前六句为原《悯农》内容,生动展现了农民耕作的艰辛与丰收的景象,以及丰收背后农民依然无法摆脱贫困的残酷事实,后两句为虚构扩展,进一步强调了治理民生、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公,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农民的辛勤劳动与贫困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以“莫令终日迷如此,不治生民负天子”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对农民命运的同情,也寄托了对封建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改善农民生活的期望,这种情感真挚、寓意深刻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成为反映农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佳作。

创作背景

李绅生活在唐朝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的时代,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官员和诗人,李绅深感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公,于是创作了《悯农》二首来反映这一现实,虽然“莫令终日迷如此,不治生民负天子”并非原诗内容,但这一虚构的扩展句也反映了李绅对封建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改善农民生活的期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首诗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