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化局为明镜,挂在高堂辨邪正。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辨邪正

唐·吕岩(吕洞宾)

何当化局为明镜,挂在高堂辨邪正。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作者简介

吕岩,即吕洞宾,是唐代著名的道教人物,被后世尊为八仙之一,传说中他是一位游历四方、行侠仗义的仙人,常以道士形象出现,擅长炼丹和法术,吕洞宾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是道教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涉及道教思想、修行方法和人生哲理,语言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译文

什么时候能把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比作一面明镜,高高地挂在厅堂之上,以此来分辨世间的邪恶与正直呢?善行与恶行最终都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释义

“何当化局为明镜,挂在高堂辨邪正”表达了诗人希望世间能有一面明镜,能够清晰地映照出每个人的善恶行为,让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区分邪正。“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则强调了善恶报应的必然性,指出无论善恶行为如何隐藏,最终都会得到相应的结果,只是时间的问题。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善恶的深刻洞察和对于报应不爽的坚定信念,前两句通过比喻和设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出了主题,即希望世间能有一面明镜来分辨邪正,后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了善恶报应的必然性,强调了道德准则的重要性,整首诗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既体现了诗人的道德观念,也反映了道教文化中关于善恶报应的思想。

创作背景

吕洞宾作为一位道教人物,他的诗作往往与道教思想紧密相连,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四方、观察世态炎凉的过程中,对于世间善恶行为的深刻反思和对于道德准则的坚定信念的产物,通过这首诗,吕洞宾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间美好愿景的向往和对于道德准则的坚守,同时也传递了道教文化中关于善恶报应的深刻哲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吕洞宾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他的文学作品和生平事迹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并不详尽,因此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以上解析仅供参考,具体解读还需结合更多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