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长行叹
唐·李峤
理人似爱长行心,天下安平多草草。
车马骈阗尘不息,歌钟沸渭夜无眠。
繁华过眼皆成梦,安乐当时岂是贤。
独有孤云长自在,飞来飞去落天边。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崔融、陈元光、郭震一起被后人誉为“文章四友”,是唐代前期著名的宫廷御用文人,他的作品以五言律诗见长,辞藻华丽,内容多为应制、咏物之作。
译文:
治理国家的人似乎偏爱那种长久安逸的心态,导致天下虽然看似太平,但实则草率从事,缺乏深思熟虑,车马喧嚣,尘土飞扬,从未停歇;歌舞升平,钟声鼎沸,夜晚也无法入眠,那些繁华景象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成为梦境;而那些在当时享受安乐的人,又怎能算是真正的贤人呢?只有那孤独的云朵,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最终落在天边,不受任何束缚。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看似繁华实则空虚的社会景象,批判了那些只追求眼前安逸、缺乏长远眼光和深思熟虑的治国者,诗人以“长行心”为引子,暗示治国者应该具备的长远规划和稳健心态,而现实却是“天下安平多草草”,即国家虽然表面太平,但实则治理草率,缺乏实质性的进步和稳定,后两句则通过对比繁华与孤独、安乐与自由的差异,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真正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将繁华与孤独、安逸与自由进行了深刻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骈阗”、“沸渭”等形容词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喧嚣和浮躁,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孤云”象征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和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唐代前期,虽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但宫廷内部却存在着严重的政治斗争和腐败现象,一些官员为了追求个人私利和眼前安逸,忽视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诗人李峤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创作了这首具有深刻批判意义的诗歌,他通过描绘一个看似繁华实则空虚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也通过这首诗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繁华所迷惑而忘记了真正的价值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