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附加句:
借问夜来丹灶畔,几多风水落丝桐。
(注:“借问夜来丹灶畔,几多风水落丝桐”并非贾岛《寻隐者不遇》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作为一个附加的意象融入解析中,假设其为贾岛同期或类似情境下的创作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贾岛(779年-843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贾岛,字浪仙,唐代著名诗人,以苦吟诗风著称,擅长五言律诗,对字句锤炼极为讲究,有“推敲”的典故流传于世,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林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译文
原诗译文:
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但云雾缭绕,不知道具体在哪里。
附加句译文(假设情境):
试问昨晚在那炼丹的炉灶旁,有多少清风流水伴随着丝桐之音呢?
释义
原诗通过询问童子寻找隐者未果的情景,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隐逸难寻的意境,附加句则进一步想象隐者生活的环境,用“丹灶”、“风水”、“丝桐”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
赏析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诗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既是对隐者行踪难觅的描写,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隐喻,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不可捉摸。
附加句“借问夜来丹灶畔,几多风水落丝桐”则通过想象隐者炼丹、听琴的生活场景,进一步丰富了隐逸生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句诗中的“丹灶”、“风水”、“丝桐”等元素,不仅富有象征意义,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
创作背景
贾岛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贾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和不满,转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这既是他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注:由于“借问夜来丹灶畔,几多风水落丝桐”并非贾岛原句,因此在创作背景部分主要依据《寻隐者不遇》进行解析。)
通过这首诗及其附加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岛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