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唐·刘禹锡
砚池终岁贪残墨,讲树经秋长旧围。
白发满头归未得,青山何处是归期。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他的诗歌风格雄浑爽朗,语言通俗清新,善用典故,富有哲理意味,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译文
砚池中的水终年贪恋着残留的墨汁,讲堂旁的树木经过秋天又增添了新的年轮,我满头白发却仍未能归乡,那青山之间,何时才是我的归期呢?
释义
砚池终岁贪残墨:比喻诗人终年勤奋写作,砚池中的水因不断研磨墨汁而显得“贪残”。
讲树经秋长旧围:讲堂旁的树木经历了一个秋天,又增加了新的年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积累。
白发满头归未得:诗人已至暮年,满头白发,却仍未能回到故乡。
青山何处是归期:表达了诗人对归期的渴望与迷茫,青山依旧,归期何在?
赏析
这首诗以砚池和讲树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归乡的深切思念,首句“砚池终岁贪残墨”以砚池贪墨喻指诗人勤奋不息的创作精神,次句“讲树经秋长旧围”则通过树木的年轮增长,暗示时间的无情流逝,后两句“白发满头归未得,青山何处是归期”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情感真挚,引人共鸣,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也有对未来归期的期盼,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晚年时期,此时他历经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刘禹锡一生热爱文学,勤奋创作,但仕途的不顺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砚池和讲树的意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归乡的深切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归宿的哲思,在晚唐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