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李颀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愁寂无聊赖,况复思南归。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回。
君不见关山鸟飞绝,匈奴草黄马正肥。
知君立身待分义,驱喝风雷在平地。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705年,卒于761年,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诗名颇高,他的作品以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最为人称道,风格豪放飘逸,意境深远。
译文
辽东的少女年方十五,惯于弹奏琵琶,擅长歌舞。
如今她弹奏起出塞的羌笛声,让三军将士泪如雨下。
愁苦寂寞无聊至极,更何况又思念着南方家乡。
在这高楼之上,今夜她定会叹息不止,难以入眠。
你没看见那关山之上鸟儿已经飞绝,匈奴的草地已经枯黄,战马正肥壮。
我知道你立身行事自有分寸道义,就像平地之上驱喝风雷,无所畏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辽东少女的才艺和情感,以及她对家乡的思念,进而引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赞美,最后两句“知君立身待分义,驱喝风雷在平地”更是对边疆将士高尚品格和英勇精神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升华,前半部分通过描写辽东少女的才艺和情感,为后半部分引出边疆将士的主题做了铺垫,最后两句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以豪迈的笔触赞美了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和高尚品格,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边疆战事频繁有关,当时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冲突不断,边疆将士长期征战在外,饱受思乡之苦,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宁的期望,在具体创作时,诗人可能受到了边疆将士英勇事迹的启发,结合自己对边疆生活的了解和感受,创作出了这首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