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徽冷落无光彩,堪恨钟期不相待。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琴曲歌辞·古意

唐·孟郊

君不见,琴川水,

东流淼淼无还期。

君不见,高山头,

积雪皑皑愁素秋。

人生贵相知,

何必金与钱。

试语今人知不知,

古人此心无古今。

玉徽冷落无光彩,

堪恨钟期不相待。

作者及朝代

作者:孟郊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孟郊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的诗风古朴冷峻,语言力避平庸浅易,追求瘦硬奇僻,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他的代表作有《游子吟》、《古怨别》等。

译文

你没有看见那琴川之水吗?它向东流去,淼淼茫茫,永无回还之日,你没有看见那高山之巅吗?积雪皑皑,愁云笼罩,一片素秋的景象,人生贵在相知,何必计较金钱与地位,让我试着问问今人知不知道,古人的这份心意,无论古今都是相同的,那玉制的琴徽冷冷清清,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真可恨那知音钟子期已经不在人世,不能再听我弹琴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琴川水和高山积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知己难求的感慨,诗中提到“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强调了真挚友谊的重要性,超越了金钱和地位的束缚,最后两句“玉徽冷落无光彩,堪恨钟期不相待”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知音难遇的遗憾和愤懑。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开篇,通过琴川水的东流和高山积雪的愁云,营造出一种苍茫、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通过“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的议论,表达了对真挚友谊的珍视和追求,最后两句则通过玉徽的冷落和钟子期的不相待,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抒发了对知音难遇的深深遗憾,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孟郊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一生困顿,仕途不顺,常常为生计所迫,在这样的背景下,孟郊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渴望真挚的友谊和知音的赏识,但现实却常常让他失望,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知己难求的感慨和对知音难遇的遗憾,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孟郊在诗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