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声不与众乐杂,所以屈受尘埃欺。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琴曲歌辞·古琴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清声不与众乐杂,所以屈受尘埃欺。

高山流水本无意,人间知音能几稀?

玉徽尘掩知音绝,朱弦断绝谁为继?

独抱幽怀对明月,空山寂寂夜猿啼。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辞官归隐,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交游甚密,诗名颇高,他的作品以描写边塞风光和送别题材见长,风格雄浑豪放,情感真挚深沉。

译文

清澈的琴声不与世俗的音乐混杂,因此屈居尘世,受到尘埃的欺凌。

高山流水般的音乐本无意于炫耀,但人间的知音又能有几个呢?

玉制的琴徽被尘土掩盖,知音已绝;红色的琴弦断裂,谁来继承这美妙的音乐?

独自怀抱幽深的情怀面对明月,空寂的山中夜晚只有猿猴在啼叫。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琴的清高与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首句“清声不与众乐杂”直接点出古琴的独特之处,即其声音清澈而不与世俗音乐混杂;次句“所以屈受尘埃欺”则揭示了古琴因这种独特而遭受的冷落与欺凌,后两句“高山流水本无意,人间知音能几稀?”进一步强调了知音的稀少与珍贵,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玉徽尘掩、朱弦断绝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古琴音乐失传的忧虑与惋惜,最后两句以独抱幽怀对明月、空山寂寂夜猿啼的情境,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赏析

这首诗以古琴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琴的独特魅力与诗人的深沉情感,诗人以“清声不与众乐杂”来赞美古琴的纯洁与高雅,同时以“屈受尘埃欺”来揭示其遭受的冷落与不公,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鲜明而强烈,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高山流水”、“玉徽尘掩”、“朱弦断绝”等典故和意象,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与意蕴,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古琴音乐的热爱与推崇,又抒发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与忧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颀的个人经历与情感有关,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音乐家,李颀对古琴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他可能遭遇了知音难觅、才华被埋没的困境,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抒发,通过描绘古琴的清高与孤独,诗人既表达了对古琴音乐的热爱与推崇,又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墨客追求精神自由与独立、渴望知音共鸣的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