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除夜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别本有“笙歌送尽迎寒漏,冰雪吟消永夜风”二句(注:此二句在某些版本或选本中作为该诗的一部分出现,但并非原诗直接内容,可能是后人添加或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故在此特别说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崔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崔涂,字礼山,江南人(一说湖州人),唐末诗人,生卒年不详,光启四年(888)进士,曾长期流寓巴蜀、秦陇等地,一生郁郁不得志,晚年隐居茅山,其诗作多抒发漂泊流离之感,风格苍凉沉郁,情感真挚动人。
译文
(原诗部分)
路途遥远,我漂泊在三巴的路上,
万里之外,我孤身一人,处境艰难。
大雪纷飞的夜晚,我置身于乱山之中,
只有一支孤独的蜡烛陪伴着我这异乡之人。
与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仆人更加亲近,
在这样的漂泊中,又怎能忍受新的一年即将来临?
(添加句译文,假设为原诗一部分)
笙歌渐渐停歇,迎来了寒冷的更漏声,
冰雪在吟咏中消融,永夜的风也似乎变得柔和。
释义
原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面对寒冷冬夜和孤独生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添加的二句则进一步渲染了冬夜的寂静与寒冷,以及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赏析
崔涂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凄凉,诗中“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两句尤为传神,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而“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则揭示了诗人在漂泊中的人际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人情的淡薄,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对于添加的二句“笙歌送尽迎寒漏,冰雪吟消永夜风”,它们虽然并非原诗直接内容,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对冬夜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这两句诗以笙歌的停歇和寒漏的来临为引子,引出了冰雪消融和永夜风柔的景象,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
创作背景
崔涂生活在唐末乱世,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他一生漂泊不定,曾长期流寓巴蜀、秦陇等地,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寒冷的冬夜,身处异乡,面对孤独与困境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感慨,而添加的二句则可能是后人在流传过程中根据诗意和情境添加的,以丰富和完善原诗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