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气竟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5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汉家天子今无恙,不遣方侯镇蜀关。

望气竟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

文章自古堪传世,忠孝何曾尽画龙。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但其咏史诗也颇受后世推崇。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仕途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咏史诗也深刻反映了晚唐社会的政治腐败和民生疾苦,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译文

汉朝的天子现在安然无恙,却不派遣方侯去镇守蜀关。

(方士)望气竟然能预知老子(李耳)的西行,但(守门官吏)弃繻时为何不能识别终军(终童)的非凡才能?

自古以来,好的文章都能传世,但忠孝之人又怎能都如画龙般被完全描绘出来呢?

听说汉朝天子的使者到来,九华帐中的(某人)吓得魂飞魄散。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晚唐时期朝廷用人不当、政治腐败的现象,首句提到汉朝天子安然无恙,却不肯派遣有能力的方侯去镇守重要的蜀关,暗示了朝廷的昏庸无能,次句通过“望气”和“弃繻”两个典故,讽刺了朝廷在选拔人才上的盲目和无知,接下来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真正有才华和忠孝之人往往被埋没的现实,末句以“九华帐里梦魂惊”作结,形象地描绘了朝廷内部对使者到来的恐惧和不安,暗示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混乱。

赏析

这首诗以咏史为题,实则借古讽今,深刻揭示了晚唐社会的政治腐败和用人不当,诗人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将朝廷的昏庸无能、选拔人才的盲目无知以及真正有才华和忠孝之人的被埋没等社会现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深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朝廷用人不当,导致国家日益衰落,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朝廷的腐败和用人不当深感忧虑和不满,他通过咏史的方式,借古讽今,深刻揭示了晚唐社会的政治问题和用人弊端,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切,这首诗也反映了李商隐个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