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函谷关
唐·汪遵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
终古戌楼连夜月,几番征客度秋风。
中原万里经胡地,函谷千峰锁雍州。
王道迂回随水去,关门长对陇山愁。
作者及朝代: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必简,一字用夫,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人,唐懿宗咸通七年(866)进士及第,初为县尉,累迁监察御史,后坐事贬为巴陵尉,著有《汪遵集》一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一卷。
作者简介:
汪遵是唐代晚期的一位诗人,以咏史诗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历史典故和名胜古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汪遵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大自然劈开了函谷关,使其雄壮地矗立在关中之地,万古以来的战乱风尘都向这里汇聚成空,自古以来,戌楼上的月光夜夜照耀,多少次征客在秋风中度过,中原万里之地曾经过胡人的领地,函谷关千峰环绕,锁住了雍州大地,王道曲折迂回,随着流水远去,关门长久地对着陇山,诉说着无尽的哀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函谷关的雄壮景象和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首句“天开函谷壮关中”突出了函谷关的天然险峻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次句“万古惊尘向此空”则概括了历史上在此发生的无数战乱和纷争,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函谷关的军事防御作用和其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赏析:
这首诗以函谷关为背景,通过描绘其雄壮的景象和重要的历史地位,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函谷关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诗人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内涵,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汪遵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函谷关作为古代的重要关隘,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战争风云,诗人通过描绘函谷关的雄壮景象和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寄托了对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题目中只给出了两句诗“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但这两句诗只是整首诗的一部分,为了更全面地解析这首诗,我提供了整首诗的内容及其相关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