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度罢刺鸳鸯。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通俗易懂,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在银河与荷花相映的七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设宴庆祝,欢声笑语不断,仿佛能倾尽谢道韫(古代才女)的珠宝箱,来装点这喜庆的场面;也仿佛能写尽檀郎(古代对心上人的美称)的锦绣文章,来表达这美好的情感,香帐布置得十分精致,排列得窈窕多姿;刺绣完毕,针线穿过鸳鸯图案,寓意着夫妻恩爱,在那乌鹊搭建的桥上,双扇门扉缓缓开启,牛郎织女年年一度,跨越银河相会而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的热闹景象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前两句通过“络角星河”和“红筵”描绘了节日的氛围,中间两句用“谢女珠玑”和“檀郎锦绣”比喻了节日的奢华与美好,后两句则直接点出牛郎织女相会的主题,以“乌鹊桥头双扇开”象征他们相会的桥梁,以“年年一度过河来”表达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期盼。
赏析
罗隐的这首《七夕》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七夕节的喜庆氛围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诗中既有对节日热闹场面的描绘,也有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深情咏叹,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诗人将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和美好寓意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不仅点明了牛郎织女相会的主题,也表达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期盼,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罗隐创作这首《七夕》诗时,正值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在战乱和贫困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七夕节作为传统节日,仍然被人们所重视和庆祝,罗隐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尊重,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他也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递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念,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