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陇西行
唐·岑参
北陆苍茫河海凝,南山阑干昼夜冰。
素彩峨峨明月升,清光半被云阴凌。
横笛偏吹行路苦,胡风夜度雁门山。
萧关新复旧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鲜。
作者及朝代
作者:岑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为主,风格雄奇瑰丽,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岑参一生曾两度出塞,长期在西北边塞从军,对边疆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体验和了解,这些经历都深深地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译文
北方的原野苍茫辽阔,河海都凝结成了冰凌;
南面的山峦连绵起伏,昼夜之间都覆盖着寒冰。
皎洁的明月升起,素彩峨峨,但清光却被云层半掩;
横笛声声,吹奏着行路的艰辛,胡风在夜晚吹过了雁门山。
萧关刚刚收复,旧日的山川又重现生机;
古老的戍所坐落在秦原之上,景象焕然一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寒冷景象和收复失地后的喜悦心情,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北陆的苍茫、河海的凝结、南山的阑干、昼夜的寒冰以及被云阴半掩的明月,营造出一种寒冷而苍茫的氛围,颈联通过横笛的声声悲鸣和胡风的呼啸,进一步渲染了行路的艰辛和边疆的荒凉,尾联则笔锋一转,以“萧关新复旧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鲜”表达了收复失地后的喜悦和景象的焕然一新。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边疆景象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喜悦和对边疆安宁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边疆的寒冷、荒凉与收复后的生机、焕然一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收复失地的重大意义,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如“北陆苍茫”、“南山阑干”、“素彩峨峨明月”等,都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想象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在边疆从军期间所作,当时,唐朝与吐蕃等边疆民族的战争频繁,边疆地区时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岑参作为一位边塞诗人,亲身经历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对边疆的风土人情和战争形势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感受,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宁的向往和对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边疆地区的战争形势和边疆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