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高枕云根卧,何必沧浪在濯缨。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有人高枕云根卧,何必沧浪在濯缨。

松叶似龙鳞半绿,桃花如马颊全红。

门通小径还藏竹,地近清溪欲种莲。

野客未来先煮石,山僧不唤亦鸣泉。

作者及朝代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唱和,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及大量诗作,在中国诗论和诗歌创作史上颇有影响。

作者简介

皎然一生崇佛好茶,与茶圣陆羽为至交,常品茗论诗,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佛寺禅境,以及隐居的闲适生活,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著名的诗僧之一,皎然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有人悠然自得地高卧在云根之上,又何必非要去沧浪之水边洗涤冠缨呢?松树叶子如同龙鳞般半绿半黄,桃花则像马颊河的水一样红艳艳的,门前的小径通向竹林深处,还藏着几竿青竹,住处靠近清澈的溪流,正打算种上几株莲花,山野的客人还没到来,我就先煮起了石头茶,山中的和尚没有呼唤,泉水也自行叮咚作响。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首句“有人高枕云根卧”以高卧云根的形象,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次句“何必沧浪在濯缨”则借沧浪之水洗涤冠缨的典故,反衬出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后几句则通过描绘松叶、桃花、小径、清溪等自然景物,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画卷,诗人通过高卧云根、不濯沧浪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将松叶比作龙鳞,将桃花比作马颊河的水,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佳作。

创作背景

皎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和不满,他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以寻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解脱,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