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朝代:清代
作者:王闿运
松下清风宜少憩,终南捷径苦崎岖。
闲来石上观流水,欲去山前访隐庐。
野老相逢谈旧事,樵夫偶遇话新图。
此行不为求名利,只向人间觅故吾。
作者简介
王闿运(1833年—1916年),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晚清经学家、文学家,湖南湘潭人,咸丰二年(1852年)秀才,后屡试不第,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入曾国藩幕府,后主讲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石鼓书院、湘潭湘水校经堂,光绪十年(1884年),任山东学政,旋辞官归湘,先主讲衡州船山书院,后移居长沙,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文集》等。
译文
在松树下的清风中适宜稍作休息,通往终南山的捷径却是如此崎岖艰难,闲暇时坐在石头上观赏潺潺流水,想要离去时又想去山前探访隐士的居所,与山野老人相逢谈论起往事,偶遇樵夫便与他谈论起新绘的图画,这次出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只是为了在这人世间寻找曾经的自我。
释义
诗中“松下清风宜少憩”描绘了诗人在山间松下享受清风、稍作休息的情景,表达了一种闲适自在的心境。“终南捷径苦崎岖”则借终南捷径的典故,暗指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艰难曲折,后文通过描绘与山野老人、樵夫的交往,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交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诗中“松下清风”与“终南捷径”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清新闲适,后者艰难曲折,反映了诗人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和选择,后文与山野老人、樵夫的交往,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闿运晚年时期,王闿运一生历经坎坷,早年屡试不第,后虽入曾国藩幕府,但并未得到重用,晚年时期,他主讲多所书院,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这首诗可能反映了他在晚年时期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选择,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绘山行中的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