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兰未必因香折,湖象多应为齿焚。出自哪首诗?

小星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叹物

唐·李商隐

畹兰未必因香折,湖象多应为齿焚。

翠竹虚心留劲节,苍松傲雪见贞魂。

世间万物皆如此,何必悲秋叹落尘。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文成就颇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诗风独特,构思新奇,情感细腻,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园中的兰花未必是因为香气浓郁而遭到摧折,湖中的大象多是因为珍贵的牙齿而遭到猎杀,翠绿的竹子内心空虚却留有坚韧的气节,苍翠的松树在傲雪中展现出坚贞的灵魂,世间的万物大多如此,我们又何必为秋天的落叶和尘埃而悲叹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兰花、大象、翠竹、苍松等自然之物,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兰花虽香却易折,大象因齿而焚,暗示美好之物往往容易遭受不幸;而翠竹、苍松则以其坚韧不拔、傲雪凌霜的品质,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高洁,诗人以此告诫人们,世间万物各有其命,不必为暂时的得失而过度悲喜。

赏析

这首诗以物喻人,寓意深远,前两句通过兰花和大象的遭遇,揭示了美好事物往往容易遭受嫉妒和破坏的社会现象;后两句则以翠竹和苍松为例,赞美了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精神品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命运的同情,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晚唐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诗人深感无力改变,于是将内心的感慨和思索寄托于自然之物,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