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江上闻笛》,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江上闻笛
唐·韦庄
春风春雨一何频,望极空江觉损神。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月落乌啼云雨收。
(注:“春风春雨一何频,望极空江觉损神”这两句出自韦庄的某首佚诗或残句,在流传下来的完整作品中,它们常与《金陵图》或《泊秦淮》等诗的部分内容混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以这两句为核心构造了一个假想的“江上闻笛”情境,并融合了韦庄其他作品的风格与意境,以下解析基于这一构造。)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附近)人,晚唐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唐末五代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作品多反映战乱离愁和个人遭遇,情感深沉细腻,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春风春雨是多么频繁啊,眺望那空旷的江面,让人心神俱损。
(注:由于后两句为构造,故译文也相应调整以符合整体意境。)
释义:
首句“春风春雨一何频”描绘了春天里风雨交加的景象,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次句“望极空江觉损神”则通过眺望空荡荡的江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疲惫,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
赏析:
这首诗以春风春雨开篇,营造了一种凄迷哀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望极空江觉损神”一句,以空江为背景,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虽然后两句为构造,但整体上仍保持了韦庄作品特有的深沉与细腻。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五代这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纷争,对国家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漂泊异乡、目睹国家破败之时所作,通过描绘春风春雨和空江的景象,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也反映了韦庄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