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清闲自可齐三寿,忿恨还须戒一朝。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清闲自可齐三寿,忿恨还须戒一朝”并非直接出自白居易的某一首确切诗作,而是根据白居易诗歌风格和主题进行创作的虚构诗句,用以展现其闲适与淡泊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居住在偏僻的地方,邻居稀少,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园子,鸟儿在池塘边的树上栖息,僧人在月光下轻轻敲门,走过小桥,眼前呈现出原野的景色,移动石块,仿佛触动了云层的根基,保持清闲自在的心境,自然可以比得上长寿三仙(指彭祖等传说中的长寿之人),而愤怒和怨恨则必须在一朝一夕之间戒除。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和对忿恨情绪的摒弃。“清闲自可齐三寿”强调了清闲心境对于延年益寿的重要性,“忿恨还须戒一朝”则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被愤怒和怨恨所困扰。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闲居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氛围,诗人也通过“清闲自可齐三寿,忿恨还须戒一朝”的警句,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保持清闲自在的心境是延年益寿的关键,而愤怒和怨恨则是损害身心健康的毒药。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反映了白居易晚年闲居生活的真实心境,白居易在晚年时期,由于仕途不顺、身体衰弱等原因,逐渐转向了闲适淡泊的生活方式,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借此机会向世人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在这种背景下,“清闲自可齐三寿,忿恨还须戒一朝”的诗句便应运而生,成为了白居易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