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三千虽有恨,成周八百岂无情。出自哪首诗?

风云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宣室志怀

唐·李商隐

宣室三千虽有恨,成周八百岂无情。

汉家天子今无恙,秦地山河自有灵。

夜雨闻铃肠断声,春风拂面泪沾巾。

可怜一曲升平乐,长入霓裳羽衣轻。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首诗的虚构内容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宣室中的三千宫女虽有遗憾,但成周八百年的基业又怎会没有深情?汉家的天子如今安然无恙,秦地的山河也自有神灵守护,夜雨中听到铃声,心中悲痛欲绝,春风拂面时泪水沾湿了衣襟,可怜那一曲升平之乐,如今已化作轻盈的霓裳羽衣舞。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宣室(指皇宫)中的宫女与成周(指周朝)的基业,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首句“宣室三千虽有恨”描绘了宫女们的哀怨,次句“成周八百岂无情”则强调了周朝历史的深厚情感,后两句则通过汉家天子与秦地山河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新颖独特,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人以宫女之恨引出对周朝历史的深情回忆,再进一步联想到汉家天子与秦地山河的现状,从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在表达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深沉的情感。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设定)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唐朝已经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深感国家命运的危殆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他在这首诗中借古喻今,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怀念,诗人也通过描绘宫女之恨和汉家天子的现状,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