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泉日日长松寺,丝管年年细柳营。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长松寺

唐·韦应物

云泉日日长松寺,丝管年年细柳营。

蜡屐故寻芳草径,酒樽偏对落花亭。

琴书偶与闲相得,林泉深知静可凭。

欲问禅机空万法,心无挂碍是禅僧。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情怀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云雾缭绕的泉水旁,长松寺日复一日地静谧存在着;而细柳营中,丝竹管弦之音年年不绝,我穿着蜡封的鞋子,特意去寻找那芳草萋萋的小径;酒樽则常常对着落花满地的亭子摆放,偶尔与琴书为伴,闲适自得;深知林泉之间,静谧可倚,想要询问禅机,万法皆空,心中无挂碍,方为真正的禅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长松寺时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禅理的领悟,首联通过对比长松寺的清幽与细柳营的繁华,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颔联则具体描绘了诗人寻幽探胜的情景,以及他在落花亭中品酒的闲适,颈联表达了诗人与琴书为伴、以林泉为家的隐逸情怀,尾联则通过询问禅机,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领悟,即心中无挂碍,方为真正的禅僧。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长松寺的清幽环境和诗人的隐逸情怀,诗人通过对比长松寺的静谧与细柳营的繁华,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还通过描绘自己寻幽探胜、品酒赏花的情景,展现了其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尾联则通过询问禅机,将诗歌的主题升华到了对禅理的领悟上,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和超脱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游览长松寺时所作,长松寺位于唐代京兆府(今陕西西安)附近,是一处清幽的佛教圣地,韦应物在游览过程中,被长松寺的清幽环境和禅意氛围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隐逸生活和禅理领悟的诗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韦应物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禅理的领悟,也展现了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