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感
唐·白居易
长怜蠛蠓能随暖,独笑梧桐不耐寒。
何意秋来风色恶,白须萧飒满霜纨。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我常常怜惜那些微小的蠛蠓(小飞虫)能够随着温暖的气息而生存,却独自嘲笑高大的梧桐树竟然不能忍受寒冷,没想到秋天一到,风势就变得如此恶劣,我的白胡须也在这萧瑟的秋风中变得稀疏而斑白,如同被霜打过的纨扇一般。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蠛蠓与梧桐对温度的不同适应性,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感慨,蠛蠓虽小,却能随暖而生,展现出生命的顽强;而梧桐虽大,却难耐秋寒,暗示了生命的脆弱,诗人以此自喻,感叹自己虽曾有过辉煌的岁月,但在岁月的风霜中,也不免感到力不从心,白发生而青春逝。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并通过自然景物的对比,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前两句“长怜蠛蠓能随暖,独笑梧桐不耐寒”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脆弱,富有哲理意味,后两句“何意秋来风色恶,白须萧飒满霜纨”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感慨,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身体也逐渐衰老,对生命和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秋天作为一年四季中由盛转衰的象征,往往容易引发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时间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中常见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