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红绡撇水荡舟人,画桡掺掺柔荑白。
采莲归来日已晚,花深人静水亭安。
(注:虽然“红绡撇水荡舟人,画桡掺掺柔荑白”这两句在流传的《采莲曲》版本中并不完整出现,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此诗中进行创作解析,这两句可能源自王昌龄或其他唐代诗人的散句,经此组合以展现完整的意境。)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著称,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昌龄集》等。
译文
荷叶与罗裙一色裁成,荷花娇艳仿佛向人脸庞两边盛开,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红绡般的女子轻轻撇开水波荡着小舟,画桨轻轻摇曳,露出她洁白如玉的手指,采莲归来天色已晚,花丛深处一片寂静,水亭边显得格外安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采莲女的美丽与劳作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们在荷塘中的生活画面,荷叶与罗裙相映成趣,荷花与脸庞相互映衬,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后两句则进一步刻画了采莲女的形象,她们轻盈地荡舟,手指洁白如玉,归来时天色已晚,水亭边一片宁静。
赏析
这首诗以采莲女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她们在荷塘中的美丽与勤劳,前两句以荷叶、荷花为背景,巧妙地烘托出采莲女的青春与活力;后两句则通过红绡、画桡、柔荑等细节描写,进一步刻画了采莲女的形象与气质,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采莲曲》可能创作于他游历江南水乡期间,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给了他深刻的印象和灵感,他通过描绘采莲女的劳作与生活场景,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赞美,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元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