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寄禅僧
唐·刘长卿
师问寄禅何处所,浙东青翠沃洲山。
白云出岫心无系,碧水环峰意自闲。
古寺钟声传远近,松林月色照清寒。
此中真境人难识,唯有幽僧独往还。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5年-约785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擅长五言诗,尤其以描写山水田园和自然风光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刘长卿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但其诗歌创作却因此更加丰富多彩,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译文
禅师问我寄居修禅的地方在哪里,我回答说是在浙东那青翠欲滴的沃洲山,白云从山间飘出,我的心也随之自由无拘,碧绿的湖水环绕着山峰,我的意趣自然闲适,古老的寺庙钟声在远近回荡,松林间的月色映照出一片清冷幽静,这里的真正境界难以被俗人识破,只有幽居的僧人独自往来其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沃洲山的自然美景和禅僧的修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宗精神的追求,诗中“白云出岫心无系,碧水环峰意自闲”等句,生动地展现了禅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以及他们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赏析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开篇,直接点明了主题——禅僧的修行之地,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沃洲山的自然风光描绘得如诗如画,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禅宗的哲学思想,通过“心无系”、“意自闲”等词语,表达了禅僧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禅宗精神的颂扬,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诗意的佳作。
创作背景
刘长卿在唐代中期经历了多次仕途的挫折和贬谪,这使得他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世俗的纷扰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更加向往隐逸的生活和禅宗的精神境界,沃洲山作为一处风景秀丽、远离尘嚣的修行胜地,自然成为了刘长卿心中的理想之地,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和禅宗精神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刘长卿在仕途失意后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