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喜登科
唐·汪遵
座主登庸归凤阙,门生批诏立鳌头。
三千里外无家信,一寸尘中见白头。
作者及朝代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末至五代初,他的诗作以咏史诗为主,多借古讽今,寓意深远,风格独特,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作者简介
汪遵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汪遵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灵感,通过咏史诗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他的诗作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座主(指考官或上司)升官回到了皇宫(凤阙,代指皇宫),门生(指考生或下属)则因为批阅诏书而站在了科举考试的首位(鳌头,科举时代指状元),远离家乡三千里,没有收到家人的来信,在这微小的尘埃世界里,我看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
释义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命运和心境,前两句通过“座主登庸归凤阙,门生批诏立鳌头”的对比,展现了科举考试中成功与失败、升官与落第的鲜明对比,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孤独无依的悲凉心境,以及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科举考试为背景,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命运和心境,前两句的对比鲜明,既展现了科举考试的残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斗争,后两句则通过“三千里外无家信”和“一寸尘中见白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汪遵的个人经历有关,作为一位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诗人,汪遵亲身经历了科举制度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科举制度下士人命运的同情和关注,也反映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不满,这首诗也体现了汪遵作为咏史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思考。
汪遵的《喜登科》是一首以科举考试为背景的咏史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命运和心境,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科举制度和士人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