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玉帐黄昏大刁斗,月营寒晓小单于(注:此两句虽未直接出现在上述原文中,但根据李贺的风格和雁门边塞诗的题材,可视为同类意境的描绘,可能融入了对边塞战争场景的想象与概括,用于此处分析以展现李贺边塞诗的特色。)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诗鬼”,李贺的诗作多描写神仙鬼魅、哀怨愤激之情,以及边塞战争等题材,语言瑰丽奇特,意境幽深冷峻。
译文:
(整首诗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要被压塌一般,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对于“玉帐黄昏大刁斗,月营寒晓小单于”的想象性译文)黄昏时分,玉制的军帐中刁斗声声,回荡在空旷的营地;寒冷的月夜,军营中寂静无声,只有小单于(代指敌军将领)在月影下窥视。
释义:
“玉帐黄昏大刁斗”描绘了边塞军营中黄昏时分的紧张氛围,刁斗(古代军中用以报时或警戒的铜器)声声,传递着战事的紧迫;“月营寒晓小单于”则展现了月夜军营的寒冷与寂静,以及敌军将领的窥伺,暗示着战争的阴影时刻笼罩。
赏析: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以其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和悲壮的情感,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与英勇,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等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事的紧迫与危急;“甲光向日金鳞开”等句,则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与无畏,而“玉帐黄昏大刁斗,月营寒晓小单于”这样的意境,虽然未直接出现在诗中,但同样体现了李贺边塞诗中对战争场景的深刻描绘和对英雄主义的颂扬。
创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创作的一首边塞诗,反映了唐代边塞战争的残酷与英勇,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李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塞将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英雄主义的向往,在创作这首诗时,李贺可能受到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影响,以及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想象与憧憬。
需要注意的是,“玉帐黄昏大刁斗,月营寒晓小单于”这两句并非《雁门太守行》中的原句,而是根据李贺的风格和边塞诗的题材进行的一种意境上的概括与想象,在分析时,我们将其融入了对李贺边塞诗特色的展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