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中病客谙尧曲,身贱何由奏九重。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85个月前

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刘沧

旅中病客谙尧曲,身贱何由奏九重。

惆怅残花春已尽,寂寥幽梦夜初空。

寒烟寂寂迷衰草,暮雨萧萧打病桐。

却忆当年歌舞地,今朝愁泪湿衣红。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大中八年(854)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诗风清丽婉约,多抒发个人感慨与思乡之情,部分作品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其作品在《全唐诗》中有收录。

译文

漂泊在外的病中旅人熟悉着尧帝时的乐曲,但身份卑微又怎能有机会将这乐曲奏给皇帝听呢?春天已尽,残花令人惆怅,夜晚初静,幽梦醒来更觉寂寥,寒冷的烟雾静静地笼罩着枯萎的野草,傍晚的雨水萧萧地打在病中的梧桐树上,回想起当年歌舞升平的地方,如今却只能让泪水沾湿衣襟,留下满心的愁绪。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病中旅人的境遇与心境,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首句“旅中病客谙尧曲”点明身份与境遇,次句“身贱何由奏九重”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后四句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愁苦与孤独。

赏析

此诗情感深沉,意境凄美,诗人以病中旅人的身份自喻,通过对比往昔的繁华与今日的落寞,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诗中“惆怅残花春已尽,寂寥幽梦夜初空”等句,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如“寒烟”、“衰草”、“暮雨”、“病桐”等,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刘沧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时,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刘沧在仕途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用,反而因身份卑微而难以施展抱负,这种怀才不遇的遭遇,使得诗人在病中更加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愁绪与无奈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批判,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叹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