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回文地簟龙鳞浪,交锁天窗蝉翼纱”,这两句诗实际上出自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
清·纳兰性德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轻绡,那将红豆记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梦也须留。
回文地簟龙鳞浪,交锁天窗蝉翼纱,水晶帘外月横斜。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其词作“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译文
莲花形状的漏壶已经响了三声,蜡烛只剩下半条,杏花微雨中,轻绡被润湿,那红豆又怎能寄托我的无聊思绪呢?春色已经浓烈得如同美酒,归期又怎能像潮水那样准时呢?夜晚的离魂又有谁能招来呢?即使做梦也要留住那份思念,地上的回文席如同龙鳞般的波浪,交锁的天窗上挂着蝉翼般的纱帘,水晶帘外,月光斜斜地洒落。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一系列细腻的场景和意象,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奈之情。“回文地簟龙鳞浪,交锁天窗蝉翼纱”两句,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室内环境的精致与优雅,同时也暗含了词人心中的孤寂与期盼。
赏析
这两句诗在整首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对春夜景象的描绘,又开启了下文对月光的描写,通过“回文地簟”和“交锁天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室内环境的华美与精致,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心中的细腻情感,而“龙鳞浪”和“蝉翼纱”的比喻,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美感,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形象,这两句诗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奈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为和友人湘真的韵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词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词人在某个春夜,独自面对室内的精美陈设和窗外的月色,心中涌起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词人的才情和内心世界。
就是对《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中“回文地簟龙鳞浪,交锁天窗蝉翼纱”两句诗的详细解析,希望这些分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词和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