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怕碧岩岩下水,浮藤如线月如钩。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16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唐·杜荀鹤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应怕碧岩岩下水,浮藤如线月如钩。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杜荀鹤为唐代真实存在的诗人,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九华山,后出游各地,曾数次应举不第,晚年才得中进士,杜荀鹤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明快,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在荒野的小路上,乌云密布,天色漆黑一片,只有江面上的一艘小船,灯火独自明亮,想来是行船之人害怕那碧绿岩石下湍急的流水,而此刻,水面上漂浮的藤蔓如同细线,天空中挂着的月亮则弯如钩子。

释义

本诗描绘了一幅夜晚山行的景象,首句“野径云俱黑”写出了山路的荒凉与天气的阴沉;次句“江船火独明”则以一点灯火反衬出四周的黑暗,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后两句“应怕碧岩岩下水,浮藤如线月如钩”则通过行船之人的心理活动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夜晚山行的紧张与神秘氛围。

赏析

本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夜晚山行图,诗人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物心理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既紧张又神秘的氛围,首句与次句的对比,突出了山路的荒凉与江船的孤独;后两句则通过行船之人的心理活动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氛围,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浮藤如线”象征着自然的复杂与神秘,“月如钩”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根据诗意及杜荀鹤生平经历虚构)

此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早年隐居九华山期间,当时,他或许在一次夜晚的山行中,目睹了江面上灯火独明的景象,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生的复杂与神秘,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诗人通过描绘夜晚山行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