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江南塞北时,无人不诵鲍家诗。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附加句(非原诗内容,但广泛流传与鲍照相关)

行尽江南塞北时,无人不诵鲍家诗。

(注:此句并非白居易原诗内容,而是后人为了表达对鲍照诗歌广泛流传与赞誉之情而添加的,常与白居易的这首诗或其他提及鲍照的诗句一同流传。)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

译文

绿野堂建成之后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裴令公的弟子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附加句译文):走遍江南塞北之地,没有人不吟诵鲍照的诗篇。

释义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赞美裴度(唐代名臣,曾任宰相,绿野堂为其别墅名)而作,诗中通过描绘绿野堂的繁华与裴度桃李满天下的盛况,表达了对裴度品德与功绩的赞美,附加句则表达了对鲍照诗歌广泛流传与高度评价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裴度绿野堂的繁华景象,并通过“桃李满天下”的比喻,赞美了裴度在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的卓越贡献,诗中也透露出白居易对裴度品德与功绩的敬仰之情,附加句则进一步展现了鲍照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世的广泛影响与深远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裴度的政绩和品德有关,裴度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白居易为了表达对裴度的敬仰与赞美之情,创作了这首诗,而附加句则可能是后人为了表达对鲍照诗歌的赞誉而添加的,与白居易的原诗并无直接关联,但两者共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广泛影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