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山中隐居
宋·王安石
郭里钟声山里去,上方流水下方来。
白云深处无人识,唯有幽禽自相催。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是北宋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文学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作品以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而著称。
译文
城郭里的钟声悠悠地飘向山里,山上的泉水从高处流下,在低处汇聚,在那白云缭绕的深处,无人知晓我的踪迹,只有那幽居的鸟儿在相互啼鸣催促。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宁静生活,首句“郭里钟声山里去”以钟声为线索,将城郭与山中连接起来,表现出诗人虽身处山中,但仍能感受到世俗的气息,次句“上方流水下方来”则通过流水的描绘,展现了山中自然景观的生动与和谐,后两句“白云深处无人识,唯有幽禽自相催”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孤寂与清幽,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隐居山中的宁静与自由,诗人通过描绘钟声、流水、白云和幽禽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清幽宁静的隐居环境,诗人也通过“无人识”和“自相催”等词语,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与自然界的亲密无间,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北宋时期曾推行变法,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变法本身的局限性,最终未能成功,在变法失败后,王安石心灰意冷,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隐居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满足,通过描绘隐居环境的清幽与宁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界的热爱与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