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的释义

风云12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注:此句虽常被单独引用,但实际上并非独立成篇,而是辛弃疾《鹧鸪天》系列作品中的意境延伸或后人整理时的添加,为保持完整性,这里以原词为主进行解析,同时融入该句意境。)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南归宋朝,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辛弃疾的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多抒发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也有描绘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

译文

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寒鸦点点,一片愁绪笼罩心头,柳塘边新绿初绽,却显得格外温柔,如果心中没有离别的愁苦,真不敢相信人间会有白头到老之说。

愁肠已断,泪水难以止住,相思之情又驱使我登上小红楼,明知所思念的人已被重重山峦阻隔,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一次次倚靠在栏杆上,无法解脱。

(附加“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意境:愁绪深重,直到天亮鸡鸣之后仍未消散,面对即将到来的春天,心中满是憔悴与无奈。)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晚日、寒鸦、柳塘新绿等自然景象,以及词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排解的忧愁。“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一句,更是将词人的愁苦之情推向极致,展现了其彻夜难眠、愁绪绵绵的形象。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以其深情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词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烘托出词人的内心世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词中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等句,更是以哲理入词,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的意境,更是将词人的愁苦之情推向了极致,令人感同身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中流露出的深情厚谊和离愁别绪来看,很可能是辛弃疾在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时所作,当时,辛弃疾身处南宋朝廷,虽然心怀抗金复国之志,但屡遭排挤和打压,生活并不如意,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词作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思念之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的意境,更是他内心愁苦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