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为向天人说,从此移根近太清。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牡丹

唐·李商隐

锦幄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谁能为向天人说,从此移根近太清。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华美的帷帐刚刚卷起,露出了如卫夫人般美丽的牡丹;绣被上还堆放着如同越鄂君般的重重花瓣,牡丹花随风摇曳,如同女子垂手翻动雕玉佩;又似女子扭动腰肢,争相舞动郁金裙,石崇家的蜡烛哪里需要剪去烛芯,荀令君的香炉也不必再添香料,谁能替我向天上的神仙诉说,从此让这牡丹花移植到天上,靠近那太清仙境。

释义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牡丹花的美丽与高贵,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和比喻,如“卫夫人”喻指牡丹的端庄秀丽,“越鄂君”则形容牡丹花瓣的重叠与美丽,诗人还通过“石家蜡烛”和“荀令香炉”的典故,进一步烘托出牡丹的香气与光彩,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希望它能移植到天上,与仙境为伴。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牡丹的美丽与高贵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在描写牡丹的形态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牡丹花比作女子,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希望它能与仙境为伴,进一步突出了牡丹的非凡品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商隐对牡丹花的喜爱有关,牡丹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以其美丽与高贵赢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李商隐在观赏牡丹时,被其美丽的姿态和非凡的气质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牡丹的诗篇,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李商隐的这首《牡丹》诗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牡丹花的美丽与高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