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杨虞卿的《小庭春》,全诗原文如下:
《小庭春》
唐·杨虞卿
一种芳菲出后庭,却输桃李得佳名。
谁能为向天人说,从此移根近太清。
作者简介:
杨虞卿,唐代文学家、官员,字虞卿,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文采斐然,在唐代政坛和文坛上均有一定影响,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交好,是“牛李党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诗文作品虽不如政治影响广泛,但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译文:
有一种芬芳美丽的花卉生长在后庭之中,却偏偏不如桃李那样赢得了美好的名声,谁能替我向天上的神仙诉说,让这花儿从此移栽到接近天庭的地方,以获得更高的赞誉呢?
释义:
诗中通过对比“芳菲”(泛指美丽花卉)与“桃李”(常用来象征美好品德或名声)的待遇差异,表达了诗人对某种美好事物被忽视或低估的惋惜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希望这种美好能够得到更高层次认可和赞赏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物抒情,通过描绘一种美丽花卉虽生于后庭却未能获得与桃李相等的佳名,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不公和人才埋没的感慨,诗中“一种芳菲出后庭”描绘了花卉的美丽与孤独,“却输桃李得佳名”则直接点出了主题——美好事物被忽视的不公,最后两句“谁能为向天人说,从此移根近太清”则表达了诗人对改变现状、实现理想的渴望与期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遭遇或社会现实有关,在唐代,“牛李党争”激烈复杂,许多有才华的人因政治立场不同而遭受排挤和打压,杨虞卿作为“牛党”成员之一,可能也经历了类似的困境和挫折,这首诗可能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可能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忽视和埋没的同情与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