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若为苍生计,也合公车到薜萝。全诗是什么?

梦梦10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中隐者

唐·杜荀鹤

草堂无物伴君闲,惟有幽花野草间。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窗花影月当关。

山居不惯听人语,水宿难忘对月眠。

圣朝若为苍生计,也合公车到薜萝。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荀鹤,字彦之,晚唐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曾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任掌书记,杜荀鹤的诗反映现实,同情人民疾苦,诗风质朴自然,清新流畅,他的部分作品揭露了社会黑暗,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译文

草堂里没有什么东西陪伴你度过闲暇时光,只有那幽静的野花野草相伴,一条小径上竹影婆娑,云气弥漫,半扇窗户外花影摇曳,月光正好照在门前,居住在山中已经不习惯听到人声,在水边住宿时总是难忘对着月亮入睡,如果圣明的朝廷真的为了百姓的生计着想,也应该让征召贤士的公车到达这山野林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隐者的生活环境与心境,前六句通过描写草堂的幽静、竹径的清幽、花影的摇曳等自然景象,展现了隐者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后两句则表达了隐者对朝廷的期望,希望朝廷能够关注民生,征召贤士,为百姓谋福祉。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隐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透露出隐者对社会的关注与期望,前六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幽静的山林之中,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将隐者的思绪引向现实社会,表达了对朝廷的期望与呼吁,这种由景及情、由静及动的写法,使得全诗既有意境之美,又有思想之深。

创作背景

杜荀鹤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代,他出身贫寒,早年多次应举不第,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隐者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也借隐者之口,向朝廷发出了呼吁,希望朝廷能够关注民生、征召贤士、为百姓谋福祉,这种呼吁不仅体现了杜荀鹤的忧国忧民之情,也反映了当时广大士人的共同心声。

文章下方广告位